澧南镇栗木村:秸秆换肥料 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赢”
农忙时节,秸秆处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硬骨头”。澧南镇栗木村跳出“被动禁烧”的传统思路,从村民实际需求切入,推出“秸秆兑换有机肥”新举措——用看得见的“小实惠”撬动村民参与的“大配合”,既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又拉近了干群距离,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双赢”。
一大早,栗木村的村级广播就循环广播秸秆兑换的号召。家住29组的村民杜家银听见广播,便忙着收拾自家菜园里的辣椒枯枝、芝麻秆,装满电动车后,一趟趟往村里的秸秆回收点送。
栗木村村民 杜家银:以前我们的草皮都是直接烧了,现在屋前屋后的烂柴火,烂渣、菜籽梗、芝麻梗等都可以换成有机肥料,一举两得,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
在栗木村秸秆回收点,村民们有的用电动三轮车拉着成捆秸秆,有的用扁担挑着整理好的枯枝,陆续赶来。仅一个上午,就有100多户农户交来秸秆5吨,经过称重、登记,按照“10斤秸秆换1斤有机肥”的标准,大家很快就领到了所兑换的肥料。
栗木村党总支书记 李孟丽: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爷爷奶奶烧火土肥就是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于是我们支村两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通过购买有机肥,让村民主动将家里的秸秆送到村部来换取肥料,这种方式不仅让群众得到实惠,也提高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据了解,栗木村回收点主要接收蔬菜秸秆、旱作物秸秆(水稻秸秆除外),为持续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村里还将每周五定为固定“秸秆兑换日”,同时,针对全村5300多亩耕地的秸秆处理问题,支村两委还进一步探索出了长效解决方案。
栗木村党总支书记 李孟丽:下一步,我村将因地制宜采取粉碎还田、低茬打捆离田、中茬直接翻根等方式,科学探寻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最优路径,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编辑:赵 艳)
(审核:余梓林)
(签发:杨 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