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甘溪滩镇山区秸秆“变废为宝” 蹚出绿色循环新路径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
▲秸秆堆放在田坎上
▲农民正在打捆秸秆
常德日报通讯员 王建昭 文/图 金秋十月的澧县甘溪滩镇,山坡梯田里稻浪渐退,玉米地间人影忙碌。在探峪村的稻田中,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低茬收割的稻秆随即被粉碎还田;不远处的古北村,农户们正将玉米秸秆打捆装车,这些秸秆或将送往养殖场化作饲料,或铺进石菖蒲地里变身有机肥。曾经让农户犯难的秸秆,如今在甘溪滩镇找到了“好去处”,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香饽饽”。
“以前收完庄稼,秸秆要么堆在路边,要么偷偷烧掉,又污染又麻烦。现在镇里帮我们找好了出路,秸秆能肥田、能喂牛,还能帮石菖蒲‘保温’,一点不浪费!”正在打包玉米秸秆的农户笑着说。这份转变,源于甘溪滩镇针对山区“散户多、地块散”的特点,量身定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方案。
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形,甘溪滩镇让秸秆“各尽其用”。水稻秸秆优先实现“地尽其利”,3527.08亩已实现低茬收割,719.96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为土壤补充肥力;2807.12亩秸秆则通过人工扎把、打捆离田,送往养殖场转化为牛羊饲料。玉米秸秆则紧扣本地产业需求,7000余亩秸秆经黄储处理成为养殖饲料,6000余亩秸秆被铺进石板、田冲等村的石菖蒲地块,既能为幼苗遮阴保湿,三四个月后腐化还能化作有机肥,实现“秸秆养菖蒲、菖蒲促增收”的良性循环。就连杂草枯木等零散秸秆,也由村级环境卫生协会统一收集,再由镇级协会调度清运至沤肥点发酵,目前已处理60余吨,真正做到“零废弃”。
“山区秸秆处理难,难在‘散’,但我们把‘散’转化为‘专’,针对每村地形、产业定方案,让秸秆从‘负担’变成‘资源’。”甘溪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前期建立农机器具、种植面积台账,到线上线下全覆盖宣传政策,再到分类推进低茬收割、创新利用模式,甘溪滩镇用精细化服务打通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的甘溪滩镇,秸秆不再是环境隐患,而是串联起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的绿色纽带。这种贴合山区实际的秸秆利用模式,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农业内部循环,为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甘溪滩经验”。
(编辑:赵 艳)
(审核:余梓林)
(签发:杨 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