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文明澧州

常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 | 关爱失独家庭——澧县文明实践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9-05 11:11 来源:澧县融媒 浏览次数: 【字体:
关爱失独家庭


——澧县文明实践典型案例


 一、背景缘由

 失独家庭关爱志愿服务项目是爱在澧州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于2020年9月正式设立的公益项目。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量,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而言,他们的情感依赖与养老保障逐渐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因意外伤残或死亡,且父母不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被称作“失独家庭”。澧县是全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最早、执行最严格的县之一,截至目前,失独家庭数量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占比远超其他县市区。这些家庭普遍面临养老、医疗、心理等实际困难,其中农村失独家庭不仅经济压力较大,更饱受精神上的孤独、自卑与自我封闭困扰,这已成为他们难以跨越的困境。对于失独父母而言,最令其担忧的并非死亡,而是患病风险,这一现象在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中尤为显著。贫困与精神创伤的双重压力亟待社会关注。实施该公益项目,有助于解决失独家庭在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领域的问题,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二、做法成效

 一是多元服务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志愿者们通过一对一走访、交谈倾听、心理疏导、电话问候、上门服务等形式,帮助失独家庭逐步缓解孤独自卑感,通过心灵慰藉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开展节假日慰问(含上门、短信、微信等形式)不少于6次,每周进行1次电话问候,每月组织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全年服务总人次达500人次以上。项目组搭建专业组织架构,采用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工作方法,根据失独家庭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个案帮扶。

 二是精准信息建档深化服务实效。在登门走访过程中,志愿者详细记录失独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子女姓名、出生年月、去世原因等;全面了解其经济保障、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个人爱好;重点掌握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迫切需求及养老愿景;科学评估失子之痛的心理创伤程度、愈合情况、生活态度等,最终建立“一户一档”。根据失独家庭的心理需求、身体状况及个人爱好,志愿者持续开展深度沟通。关怀工作从身心疏导切入,志愿者上门时携带基础医疗器械,为失独老人提供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用药咨询等服务,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

 三是靶向施策拓展关爱维度。基于走访调查,项目组将6名失亲儿童纳入爱心助学名单,每年暑期由爱在澧州公益组织发放2000元助学金。针对澧阳镇一位90岁双目失明独居老人,志愿者定期采购鱼肉蔬菜等生活物资,上门提供烹饪、保洁等服务。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均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及时了解特殊群体需求,通过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相结合的方式,让失独家庭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志愿者的温暖以及社会的亲情关爱,引导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三、经验启示

一是构建多元服务体系,实现常态化帮扶。通过建立一对一走访、心理疏导、电话问候等多样化服务形式,形成长效帮扶机制,保障服务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定期开展节假日慰问、医疗服务等活动,明确服务频次与规模,确保覆盖到位。同时,搭建专业组织架构,以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工作方法,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个案帮扶,满足失独家庭个性化需求,有效缓解其孤独自卑情绪,助力重建健康生活。

 二是建立精准信息档案,提升服务精准度。在走访过程中,全面、细致收集失独家庭各方面信息,涵盖家庭情况、经济保障、身心状况等,建立“一户一档”。依据档案信息,对失独家庭进行科学评估,结合其心理、身体及个人爱好等特点,开展深度沟通与个性化服务。志愿者介入帮扶过程中,注重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逐步打破失独家庭的封闭与自卑状态,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信任互助关系,为后续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志愿者上门服务时,将身心疏导与基础医疗服务相结合,依据评估结果制定服务方案,让关怀更具针对性,切实提升服务实效。

 三是实施靶向精准施策,拓展关爱深度广度。以走访调查为依据,聚焦失独家庭特殊需求,实施精准帮扶。对失亲儿童给予爱心助学,对生活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在传统节日组织慰问活动,将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有机结合,既解决实际困难,又给予情感关怀,让失独家庭感受到社会温暖,引导其树立积极生活态度,推动关爱工作向纵深发展。

(编辑:赵 艳)

(审核:余梓林)

(签发:杨 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湘易办
  • 政府领导
  • 网上信访
  • 返回顶部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