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登录|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澧县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浅析

2012-11-03 14:01 信息来源:澧县
字号:【

澧县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战略浅析

县发展改革局   

 

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我省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的路标。澧县作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对接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必将为加快我县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如何融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实现生态保护加快发展的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期,我们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澧县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也是武汉“3+5”城市群及长株潭“1+8”城市群交汇地带。纵贯县境的枝柳铁路跨越长江,过境15公里,设澧县客货运站。国家重点线路二广高速、国道207线、省道302线、省道304线贯穿县境大部分地区,与纵横密布的县乡公路构成完整交通体系。这种区位优势是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保障。

2.物产资源丰富。澧县资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洞庭鱼米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的美誉,形成了粮、棉、油、猪、鱼五大农业支柱产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全国油菜百强县。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灰石、石膏、陶土、盐卤、芒硝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芒硝储量是长江以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矿区。

3.生态资源优质。县域内河网纵横,拥有水面13.7万亩,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县域面积2075平方公里,其中宜林山地64万亩,宜渔水面21.5万亩,耕地面积100万亩,耕地复种指数为280%。湖南省最大的平原——澧阳平原的绝大部分在澧县,在县境内面积达60万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0.68%提高到32.79%,县内环境治理得到进一步改善。

4.文化资源丰厚。澧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史实积淀久远,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的水稻田遗址。由于地处湖湘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处,两种不同文化的交织形成了具有澧县特色的湘楚文化,并孕育了具有自身特征的代表人物,包括屈原、车武子和蒋翊武,此外还有董永和孟姜女等各种传奇人物的故事。澧州荆河戏与《澧水号子》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

5.经济发展提速。近年来,澧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化工、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电子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近百家,形成了20万亩瓜菜、20万亩水产、20万亩水果、30万亩杨树、100万头生猪等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葡萄、茶叶、对虾、楠竹等新兴农业高效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1.17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4元。2007年以来,先后4次跻身湖南省县域经济二十强。

二、存在的不足

1.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11年长沙、浏阳、望城三县完成GDP分别为789.9亿元、702亿元、327.4亿元,财政收入分别为120亿元、46亿元、28.8亿元,而我县2011年上述两项指标仅为181.17亿元、5.37亿元。而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国的1/10、仅为全省的1/6多一点。

2.发展动力仍显不足。目前我县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5.3:38.9:35.8,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7.88%8.6%9.9%,工业化仍处初级阶段,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我县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工业缺少大项目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提速增效和后劲建设压力较大。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旱灾害频繁。澧水上游江垭、皂市水库及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澧水防洪形势有所好转,但依然严峻。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调蓄滞洪功能减退,恶化了淞澧大圈抗洪形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灾较频繁。由于后三峡时代以来洞庭湖水位持续偏低,水量偏少的原因,我县历来被认为是水窝子的官垸、九垸等湖区乡镇同样面临干旱威胁。环境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县仍有34.91万农村人口因水质性缺水等原因造成饮水不安全。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我县流行区人口32万人,血吸虫病人6000多人,有螺面积7694万平方米,其中垸内有螺面积291万平方米,亟需治理。

三、澧县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笔者认为,澧县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夯实基础,全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一是水利保障体系。以澧南垸、九垸和西官垸三个蓄洪垸堤防加固为重点,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建设;加大澧水、涔水、澹水、道水及淞滋水等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快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建设新的城市防洪圈工程,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洪能力。以王家厂水库、山门水库、赵家峪水库跨流域引水项目及河湖连通工程为重点,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解决我县抗旱水源不足的问题。以王家厂水库大型供水工程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解决农村34.9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交通畅通体系。以环湖公路、二广高速、S302线、黄金公路、羊湖口码头、澧水河道疏浚、澧县火车站升级改造、澧县通用机场等项目为重点,打通对外通道,缩短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形成到周边县市1小时、地级市2小时、长沙武汉3小时的交通圈。以澧水大桥、农村路网、城市绕城线、客运车站等项目为重点,完善对内网络,形成县乡全覆盖、衔接大交通、快速集疏运的交通路网。同时,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优势,建设好中南五省最大的洞庭鲜活水产市场、粮食物流中心和金罗工矿物流园,打造成武汉(全国性)与长沙(区域性)两大物流节点城市之间的物流中心。三是生态安全体系。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生态乡镇创建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血防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水源涵养地保护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形成生态功能完备,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体系。

2.扬优成势,大力发展壮大生态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围绕粮食安全这篇文章,因地制宜展开农业布局,大力扶持以澧阳平原为主的优质稻,以涔北丘岗区、红湖区为主的优质棉,以平湖区为主的双低杂交油菜,以山丘区为主的生猪养殖,以红湖片、涔澹蓄洪区为主的高效水产等基地建设,巩固我县全国商品粮、棉、油、猪、鱼基地县位置。大力发展葡萄、茶叶、楠竹、对虾、反季节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应用绿色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逐步建立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培育生态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建设和建设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要求,加快经济开发区的扩区调区。大力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增强工业园区集中治污能力,逐步实现园区零排放,逐步实现低碳生产、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继续推动传统产业的能源结构调整,把控制污染排放和推行清洁生产结合起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减少和控制污染。

3.彰显特色,着力创建生态旅游热地。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县域经济赶超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按照国家首个县级旅游经济区的远景目标,充分挖掘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大力推进城头山遗址景区和澧阳平原史前文明旅游区的建设,将城头山打造成环洞庭湖区旅游名片。同时,充分利用澧县鱼米之乡的特色,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形成一个集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和民俗风情游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圈。逐步实现与张家界、三峡、常德、岳阳等地区间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做到资源共用、市场共建、客源互往、节庆互动和利益共享。

4.扩容提质,努力打造澧水中下游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内在要求。要把建设澧水中下游中心城市和洞庭湖滨生态宜居城市作为我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举措,按照一城两区、一水两岸的战略构想,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城市项目,力争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合理布局文化景点、休闲绿地、公园、广场,增强县城集聚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将我县逐步建设成为湖南在湘西北地区的桥头堡、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结点。统筹城乡,促进中心集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工业强镇、边贸重镇、旅游名镇,加快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保护乡村原生态美景,完善城乡生态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湘易办
  • 政府领导
  • 网上信访
  • 返回顶部